所在位置 : 首页 > 游戏问答 > 详情

毁灭杀手 大学生作弊被抓后轻生:4大“连环心理杀手”,是怎么把人逼向绝路的?

文章来源:网络整理作者:滴滴速下发布时间:2023-03-14 14:05:46

点击音频收听

本期主播|杨蔷薇

6月6日,在山西省太原市的中北大学,大二学生小阳补考作弊被抓获并没收试卷。 他自杀了。

不仅是小杨毁灭杀手,在学校全面复课之前,上海市教委校长协会还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:高三、三年级复课以来,上海已有24名学生犯跳楼自杀,其中浦东新区14人,小学生3人!

仅自疫情缓和复课以来,短短几个月,类似的悲剧就从未停止过。

很多人根本无法理解,为什么这么一个小小的错误,就能让一个孩子放弃这么宝贵的生命。 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都这么差吗?

事实上,这样的负面新闻并不适合大范围、大范围的报道,因为它会在社会心理学中产生维特效应( )毁灭杀手,即自杀模仿现象,宣传得越多,自杀的人就越多。

自杀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业压力造成的。 背后有很多因素,它会像病毒一样有多种传播的可能。 比疫情防控更紧迫的是,我们需要为孩子和自己积极防御。

孩子,你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的生命?

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不该有的无法挽回的遗憾,那就是舍生忘死的自愿消亡。

人生最可贵的是只有一次,不会像游戏Game Over然后继续,否则不会有那么多血泪感叹。

近日,人民网一篇旧文引起热议。

本文最初发表于2011年,标题为《中国儿童自杀率居世界第一》。 虽然已经过去了将近十年,但这样的称号却穿越了漫长的时间线,让我们感到不安。

据报道,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。 每分钟有 2 名儿童死于自杀,8 名儿童企图自杀。 在这个严峻的统计数据背后,是数十万个家庭的悲剧。

图片来源《中国儿童自杀报告》

这些对生活如此淡然的孩子有什么错?

让孩子走上绝路的连环“心理杀手”有哪些?

逼死孩子的“连环心理杀手”

杀手一:学业压力

就像我们成年人要面对社会竞争一样,孩子们也面临来自同龄人的压力,而且这种压力是单一的,有明确的指标。 孩子对成绩的关心不亚于父母。

很多孩子作弊是因为害怕被父母责骂,害怕和同学相比。 他们用这种伎俩来维持脆弱的自尊。

曾经,由于大量学业压力的积累,在某个时刻,超过了孩子觉得自己可以消化的可能性;

或者很难一直保持优秀,认为成绩就是父母爱自己的全部,到了某个时刻就会不知所措。

杀手2:只有理性,没有同理心

我曾经问过一个学生,为什么他不想和父母说话。 学生反问:“我也想说,但每次都被一堆道理逼着,而且每次都对,我为什么要说呢?”

做好是对的。 当孩子犯了错没做好,当孩子想要寻求同理心的时候,又一次受到了父母的伤害。 如果他仍然感到沮丧,他学习沟通的唯一方法就是耐心。

直到忍无可忍:“没有回应的地方,就是绝望。”

杀手三:错误的挫折教育

“挫折教育”的概念经常被误解。 应该是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给予鼓励和建议,让孩子明白犯错误并不可怕,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去解决,而不是灰心丧气。 困难重重,父母也不得不背锅。

一名9岁男孩因打碎学校玻璃怕受罚留下遗书从17楼跳下

“我知道我会(被)惩罚,所以我跳楼了。”

孩子的世界很小,一开始情绪消化能力不强,甚至会人为地制造挫折。 很多家长在为自己的小小成就而高兴时,突然给孩子泼了一盆冷水,告诉你离标杆还差得很远,直接打击了孩子感知积极幸福的能力。

打击太多,甚至当孩子们认为自己的幸福是错误的时候,即使是大人也会怀疑人生的意义。

杀手4:思考没有爱的人生意义

如果真的要认真探索生命的意义,答案通常是空无一物,尤其是对于生活经验不多的孩子。

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,人生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归属感和被爱。

但这不是简单的生活呵护,而是太多的父母认为爱和呵护等同于生活呵护——温饱就好。

孩子需要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中,单调重复的学习和生活。 这个时候,如果感受不到爱情的羁绊,就找不到归属感,更不想去体验美好未来的可能。 相反,会寻找信息来结束自我。

甚至很多人万万没想到,在阴暗的角落里,竟有自杀组织张开噬魂网诱捕儿童,引诱他们一步步将他们推向人生的深渊。

这看似天衣无缝,环环相扣的环节,只要其中一个被打破,生灵的存亡就多了胜算。

自杀是极端的挣扎和破坏关系

很多人已经开始意识到孩子也有童年焦虑,而这种焦虑大部分来自于父母自身问题的投射。

当父母把自己的不满与愤怒、焦虑与失败投射到孩子身上,甚至希望通过孩子扭转自己的命运时——

比如,你在学历和事业上失败了,你希望孩子好好学习;

贫穷会生出孩子挣更多钱的希望;

当社会关系受挫时,他们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公务员……

焦虑和沮丧的典型投射就是传说中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
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和肯定,很多孩子都会努力达到这个标准,希望能扭转父母的各种否定。 如果父母自身不改善,外在的投射就不会停止。

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,重要对象(对孩子来说,重要对象通常是父母)设定的目标,会让孩子感到困难和沮丧,难以实现——

比如,当成绩优异,德智体美全面开花时,当你考上重点学校甚至将来有一份理想的工作时,当你拥有美满的婚姻时——你滑入正轨抑郁症,当它严重时,你会求助于自杀作为解决方案。

自杀不仅是自我毁灭,从另一方面来说,它是一种针对他人的破坏行为,是一种惩罚他人、表达自己愤怒的方式。

孩子越小,越觉得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,无法做出改变时,很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——尽管在我们大人眼里有无数的解决方案和选择,但他只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。 我选择了看不到希望的道路。

请不要忽视孩子看似幼稚的求助信号,或者一开始孩子只是想多多注意,请不要让他们失望,因为“不被爱”通常是压垮一个人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我在想,如果小阳的妈妈发现孩子发的信息有异常,就打个电话,原谅孩子的错误,而不是不耐烦的“又怎么了”,是不是就可以救他了。

生命教育(生活)

是每个人的终身必修课

十年前,当我在高一的研究课上兼职时,一群学生选择了自杀这个话题。

在这个话题的学期报告中,全班鸦雀无声。 上课的女班长,在开朗活泼的外表下,坦言自己也曾多次闪过轻生的念头。

“有时候这样想会让我感觉好多了。” 她惊讶的说道。

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念头,其实并不奇怪。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精神不健全或有缺陷。 有这样的想法并不代表我们真的想死。 只是此刻的痛苦超出了我们所能承受的范围。 门槛,有个缓冲的地方可以暂时躲起来。

这种认知是螺旋上升的。 想想这个难点,想办法解决;

当未来遇到更大的困难,又经历一个轮回,在这种摇摆不定的天平中,人会逐渐变得坚韧,不会轻易以性命为代价投降。

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空间。 同样的道理,孩子越小,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差,就越需要一个重要的关系伙伴,带着他慢慢走过这个平衡木。

在性教育逐渐年轻化、普及化的今天,生命教育也应该被放在重要的位置。

在为我们的孩子和我们自己上这门生命教育课程之前,我们需要明白的是,人生是充满苦难的。 对每个人来说,重要的不是治愈,而是带着痛苦和伤口生活。

只要你还活着,好事总会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