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在位置 : 首页 > 手游攻略 > 详情

历史上游侠时代的终结——一种文人想象而存在

文章来源:网络整理作者:滴滴速下发布时间:2022-09-17 13:16:14

当骑士郭杰因一系列刺杀和恐吓案件被审判时,政府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论。

有官员为他求情,说郭杰本人不知道这些恶性案件,应该无罪释放。

但御史公孙洪却坚称,郭杰以庶民行使权力,行侠仗义。虽然他不知道,但罪行比他自己的谋杀还严重。

皇帝终于下令消灭郭杰。

大约是公元前 125 年,汉武帝在位。

历史学家说,郭杰的死不仅代表了中央集权政府对民间势力的强力镇压,也象征着历史游侠时代的终结。

迄今为止,中国已有约2500年的侠义文化传统,但严格来说,自西汉中期以来,纯侠义阶层已绝迹。在剩下的2100多年里,骑士只是作为一种精神境界、一个偶然的个体、一个文人的想象而存在。

1

在汉武帝大力镇压骑士阶层之前,骑士的影响力很大,经常能顶住国家权威。

一般认为,侠义兴起很早侠客,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非常活跃。当时,社会的快速转型带来了阶级变化和分化。 “学者”的贵族阶层逐渐衰败,分化为许多群体。例如,在早期的儒家墨家宗衡中,很多人都是从士大夫转变而来的。夏也是这一时期与文人分离的一群人。

史学家陆思勉说:“好文是游子,武术是游子。”

不过,“山武”只是说游侠崇尚武力,并不是说他们擅长武术。事实上,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反复强调,游侠是一种行为模式,或者说是一种生活原则,与武功高低无关。他写道:

今日的骑士,虽然行为不符合正义,但言行必信,行必有果,诺言必诚,不爱惜身,去时必士兵的困境,他们已经生过死,对他们也毫不避讳。如果可以的话,你会羞于削减它的美德,而且还有很多人。

这是什么意思?也就是说,这些护林员虽然没有按照国家的法律行事,但他们言行一致,言行一致。

道德境界如此之高的人,与儒家的君子几乎没有区别,只有一个服从文学,一个服从武术。同时,更贴近墨家的表现,锄强扶弱,高高在上,为义舍命,自我牺牲……游侠的行为简直就是墨家的翻版。 ,所以有人说游侠是“莫夏”。

司马迁的《史记》包括《刺客传》和《游侠传》。在荆轲刺杀秦王的名著中,你可能只记得刺客荆轲,而忘记了英雄天光。

荆轲早年爱好读书和击剑,游走于世界各地。到燕国后,他结识了“屠狗高手、打工好手”高建利,以及大名鼎鼎的天光。

燕王丹想找人刺杀秦王,便找到了天广。天光说自己年纪大了,没力气做这么大的事,就把荆轲推荐给了太子。

太子让天光介绍荆轲,告诉他:“国之大事,请不要泄露。”天光没有说话,只是笑着点了点头。

在将事情的经过告诉荆轲,并得到荆轲答应当刺客的保证后,天光出人意料地出手。他对荆轲道:“太子担心我泄密,一个人做事让人起疑,这不是侠客。”说完,天光自杀了。

司马迁说天光自杀是为了激励荆轲。但田光用他的死来安抚委托人。可以说,“重在义气,自寻死路”是游侠的基本素质。

恰恰相反,这是我们现在认为骑士必须具备的武功。在那个时候,这并不是一个硬性规定。荆轲刺失败后,当面遗憾地说:“可惜,荆轲平时不讲刺剑术。

也就是说,荆轲虽然刺杀失败,但荆轲的剑法虽然太过出色,但并不妨碍他成为当时最有名的骑士。一个侠客的标准和名气,不在于武功强不强,而在于是否符合侠义。所谓“侠义”,就是我刚才引用的司马迁的话。一个有侠义的人应该勇于工作。一旦犯下,他将独自走向灾难,永不退缩。成功了就撤退,失败了就死。

2

从战国到西汉,骑士是一个完整的阶级。按照司马迁的分类,有平民英雄、鲁湘英雄、清襄英雄。大概是按照夏的经济能力和影响力来划分的。

其中,能力最强的,自然是丞相的御驾,以举剑聚客着称。比如战国时期的“四少爷”:

诸国诸侯,魏有新令、赵有平、齐有梦昌、楚有春申,皆借诸侯之力,以游侠、公鸡、盗贼一较高下,皆受礼遇。

战国四少是当时社会上最大的游侠。他们身边聚集了成千上万的能人,实力强大到可以与一个国家抗衡,甚至可以控制国家之间的战局。

公元前257年,秦国击败赵国昌平军,进军包围赵国都城。赵国向魏国求援,魏王派金璧率领十万大军前来相助。名义上是救赵,实则观望。

无奈之下,受到信陵君礼遇的守门侯瑛,向信陵君提出了一个计划——盗取符箓救赵。按照侯瑛的计策,信陵君偷取虎符,杀了金笔,指挥魏军去赵,最终击退了秦军。

由于骑士的能力太大,而且经常游荡在国法之外,对王权,尤其是新兴的君主制构成威胁,所以对骑士的抱怨和限制从未停止过。

韩非子将威胁集权君主制的五种力量称为“五甲虫”,而首当其冲的是“儒家”和“侠义”。一文一军,作为在交战民众中成长起来的两大力量,对官方力量形成了解体和分散的效果。一些官吏、诸侯、将军为了扩大自己的政权,反过来依靠儒家和侠义的力量结成同盟。这是韩非子最讨厌的。他认为国王不分黑白,误用“五甲虫”,终将危害整个国家。

自商鞅变法以来,秦国实行法制治国,严厉限制和打击包括游侠阶级在内的各种民间势力。秦始皇一统六国时,这一强大的政策被全面推向东方。史书上说:“故名城,杀戮英雄,百姓中的佼佼者,散归田野。吃给四子和吕不韦弟子的人,都安然无恙?”

在中央集权的攻击下,游侠躲在村子里,不敢出面。但他们背负着民族仇恨和家庭仇恨,伺机报复。在这群人中,不乏原六国的贵族子弟,他们以侠义相守,踏上了复国血仇的道路。

公元前218年,出身朝鲜丞相世家的张良“与客沙中狙击秦皇伯郎”,却“误击客车”。秦始皇大怒,下令举国追杀刺客。

秦始皇在位期间,多次被刺杀,凶手或主谋基本都是入秦后被镇压的游侠阶层。

公元前209年,陈升举起双臂发动了反秦起义。虽然当时的人评价陈升的格局不大,但沉睡已久的游侠们还是有所反应。他们等这口气,太久了。

秦朝只持续了十年就灭亡了。失败的原因有很多,但有一个不容忽视。也就是秦朝镇压了东方的英雄,用了太多的武力,让这些人没有出路。秦朝终于在民间势力的反弹下灭亡了。

3

刘邦鉴于秦灭的教训,建立汉朝后,调整了国与民的关系。总而言之,就是从法家彻底压制文权,只尊重皇权,调整为道家无为的规则,让文权代替皇权在一些地方治理,这意味着“小政府,大社会”。 .

对于游侠来说,在汉初,他们不再急于杀戮,而是有意识地下放权力,赋予他们生命和尊严。

刘邦曾路过赵国,对赵王张敖无礼无理。赵相光一伙人见赵王受辱,非常生气,打算在不知道赵王真相的情况下刺杀刘邦。此事未成,两年后报案,刘邦下令逮捕赵王、关高。

到了京城后,关高坚称此事与赵王无关。监狱官员用尽了酷刑,从未改变主意。刘邦还是不信,派一个认识关高的大臣私下询问。关高说:“谁不爱父母、爱妻儿?”现在我要被三族灭了,我会牺牲亲人来保护赵王吗?只是因为赵王真的没有参与刺杀计划,都是我们的下人干的。

刘邦闻言,赦免赵王。同时,他相信关高能做出承诺,也原谅了关高。

关高认为救赵王的任务已经完成,于是在狱中自杀。

刘邦非常重视赵王手下的这群“能言”,将其余人一一封为官。

这不是刘邦第一次对游侠表现出宽容了。

被誉为“汉族第一英雄”的鲁朱家,以保护贵族着称。这些“有钱人”都因种种原因被朝廷逮捕。朱家为了救他们,不惜反抗朝廷。尤其是他对吉布的营救为他赢得了游侠的崇高声誉。

季布原来是项羽手下的英雄。刘邦得天下后,悬赏千金夺取季布,下令处死胆敢藏匿季布的人。季布只好装作罪犯,卖给朱家当奴隶。朱家知道他的真实身份,仍然冒着种族灭绝的危险收留他。

朱家随即前往北京为季布开辟关节,最终说服刘邦赦免季布。

但在季布成为汉朝名臣后,救了他一命的朱家再也没有见过季布。这种救死扶伤、仁慈不报的侠义风范,让朱家名扬四海。

甘十九妹主题曲侠客梦_侠客梦_歌曲侠客梦

应该说朱嘉生在刘邦的时间是游侠班最后的空闲时间。在那之后,游侠们的命运可能就不那么好了。

汉初,许多诸侯国被细分。这些诸侯国大独立,形成了“民族中国”,皇权难以渗透。当诸侯国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,势必对中央政府构成挑战和威胁。诸侯国在扩张势力的过程中,必须吸引人才。因此,盛行于战国时期的培养士人传统,不仅没有在汉初灭亡,反而规模越来越大。据班固《汉书》记载,后来叛乱的吴王、淮南王“都请客万千”。

汉景帝时,他采取了减少诸侯诸侯诸侯的政策,挑起了七国之乱。这是对中央政府的地方挑战,战争期间双方都非常重视拉拢游骑兵部队。

吴王刘弼依靠游侠周秋,一人无兵占领下邳城。好在刘壁还没有把所有世界级的游侠都统统统统麾下。名将周亚夫率军平定乱局,前往洛阳。见到当时最有名的英雄孟后,他激动地说:“吴楚大事不求孟,我知道他们无能为力。”

我不知道如何在七国起义中寻求巨萌的支持。基于此,我知道他们已经出局了。

历史书上并没有说萌萌有多厉害。一个人其实可以影响一场战争的成败,但从周亚夫的感情上看,他的精力绝对比汉初的诸侯国还要多。

皇权在每个时期都不是很强大。当它的控制力有限时,它需要借助民间力量(尤其是游侠)来加持它,甚至帮助它赢得战争;但当它的控制力变得更强时,它转身吞噬各种民间力量只是时间问题。

因为在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下,皇权是唯一的铁律,皇权秩序之外的社会力量是不允许存在的。

4

为皇权而杀立威之事,是汉武帝所为。而在本文开头被灭门的郭燮,恰好遭遇了一场清理皇阶的运动,最终成为了游侠时代的终结,一个象征性的历史背影。

到了汉武帝时期,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,无论是国力、财富还是权力分配,都已经到了可以调整的必要和可以调整的阶段。调整的方向是高度集权,把以前留给人民的财富和权力全部收回中央。因此,这一时期出现了盐铁的国有垄断政策,以及游侠和暴君的迁徙和狩猎。

西汉有“迁陵”制度,即把土豪搬迁到位于关中的皇陵周围居住,名义上使土豪享有“保陵”的政治美誉,但实际上迫使他们离开家乡,在监视下住在政府附近。移民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因此被严重削弱。

面对游骑兵“权上郡,逼帝”的挑战侠客梦,汉武帝三度发起“迁陵”政策,动迁了县城英雄,拥有超过300万财富的家族前往陵墓。 “真京城在京城,外口狡黠”,一石二鸟。

郭杰原本不在移民名单上,但因为名声大噪,被报道为土豪,当地官员只好将他列为“迁陵”。

郭燮,河内左宗县(今河南省济源市左宗乡)人,“侠客二代”。他的父亲是一位骑士,在汉文帝时因触犯法律而被杀。郭杰年轻的时候,就像一个苍老的少年,茫然不知所措。后来,他改弦易辙,成为了举世闻名的英雄。

他做了几件广受好评的事情。

他的侄子欺负别人,强迫别人喝酒。对方一怒之下拔刀将他刺死。郭杰找到了凶手,但听凶手讲完故事后,他不仅没有责怪凶手,还说了句“你杀对了”,放了凶手。

他还担任洛阳市的纠纷调解员。洛阳的大纷争,谁出面解决不了,但只要郭杰来,三言两语就能解决。毕竟如此显赫的人物,谁都得给面子。但郭杰斡旋后,却让纠纷双方假装尚未和解,等洛阳地方先贤前来调解后,再和解。将功劳归于他人,大人的美貌是游侠的基本品格。

像郭杰这样的游骑兵的崛起,得益于汉初的无为统治,这给了他们渗透和接纳当地社会的空间。司马迁评价郭杰的影响力,说:“天下无贤不孝,无知无知,皆佩其声,言之勇者皆取其名。”在当地社会,郭杰的话比政府更有效。而且,他可以控制政府,让人们免于劳动。

当汉武帝决定压缩游侠的生存空间时,针对游侠的负面舆论开始泛滥。

因为游骑兵一直处于权力边缘的灰色地带,所以他们的工作有“两个方面”。可以是帮助他人实现私救的骑士,也可以是扰乱社会秩序的“黑道”,这要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。

关于郭杰,除了司马迁等人给予最高评价外,当时的主流观点是:“郭杰之罪,以人之缜密,盗权杀人,不能再受惩罚。”

p>

郭杰后来被报道为土豪,被列入“搬迁陵园”名单后,其舅舅卫青将军为他求情,称郭杰家境贫寒,不符合资产标准“搬迁陵园”。

汉武帝闻言大怒:郭颉不过是一个平民,却发展到了武将可以替他说话的地步,可见他家并不穷。

郭杰一家被迫搬迁。

郭燮入关后,管中诸圣主动结交。这样的举动,就像是暴君和游侠势力联合向中央示威,进一步加深了朝廷的猜疑。

此后,举报人被郭杰门科暗杀。汉武帝听说后,下令逮捕郭杰。郭杰被捕后,一名奉命到郭杰老家调查的儒生,很快就被郭杰的手下杀害,并被割断了舌头,因为他公开说郭杰触犯了国家法律。随后,发生了一系列针对朝廷官员的暗杀、恐吓案件,均被认为是郭杰的追随者所为。

此时,无论郭杰知不知道手下在杀人,将皇权推向深远的汉武帝,绝不会容忍这样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。帝国的。

郭杰以“任侠行使权力”罪名被灭。

可见,游侠阶级为了适应统一专制政权的需要,已经进入了灭亡的倒计时。

郭杰的死只是汉武帝消灭游侠阶级的一步。中央采取了全面取缔、坚决铲除的政策,严厉打击限制大臣留宾、迁徙暴君、任用残官治侠客等强权政策,给中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和镇压。护林员组。

历史学家普遍认为,此时游侠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。

5

汉武帝之后,游侠阶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:要么转型,要么死亡。

在两人的残酷选择中,一些游侠主动向皇权靠拢,响应政府号召,走上了做官之路,从游侠到为官。那些曾经“以武违禁”的人,经过“身份漂白”后,在皇权的控制下汇聚成“侠客”。

看班固《汉书·游侠传》中的记载,汉武帝以后,还有游侠活动,但这些西汉末年的游侠基本都是“侠客”,远非西汉初期的独立游侠。

东汉以后,《游侠传》已不再立于历代史书。

游侠的没落,游侠文化从未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。只有在每个朝代末期,当皇权的控制减弱时,被侠义召唤的英雄才会卷土重来。无论是三国时期,隋末,还是元末清末,都有短暂的回到骑士时代。

这应该是战国至西汉游侠时代的历史记忆。游侠虽已绝迹,但那些重义重利、英姿飒爽、勇于服务、不畏强权的人,依然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向往。

相对于现实世界中侠义的消亡,在文学世界中,侠义越来越繁荣。从大唐传奇到新武侠小说,骑士从来不缺观众,但这或许只是对失散已久的骑士历史的一种心理补偿。

历史终究是历史,虚构只能是虚构。

当社会需要骑士时,就会产生骑士。就是这样。

历代文人武侠梦,小说中的武侠江湖武侠,想象远大于史实。而且,即便是小说,也往往只能追随和默认现实中的皇权。

在高度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明清时期,出现了大量描写“正义”的侠义小说。这些小说里的侠客再幸福,也必须守着一条红线——无条件地忠于皇帝。比如清朝小说《三侠五义》中的南夏战昭,开始以剑术打仗,后来成为包公的左右手铲除邪恶,最终被皇帝任命为“皇家猫”。你看,只有皇帝把他当“宠物”养起来,这才算是骑士最好的归宿。

从这个角度来看,真正的骑士确实早就被歼灭了,只有沧海笑了。

参考资料:

[汉]司马迁:《史记》,中华书局,2013

[汉]班固:《汉书》,中华书局,2012

钱牧:秦汉史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出版社,2005

崔向东:《汉代贵族家庭研究》,崇文局,2003

闫世安:《战国西汉游骑兵》(上、下),《江淮文史》,2014年第4、第5期

郭建靖:《汉武帝进攻游骑兵的原因分析》,《秦汉学》卷。 2008年2月